找到相关内容149篇,用时65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厌离

    。若知物质与精神的无常、苦、无我的本质,并加强厌离它们,如由戒律的遵守,得以出离染著、纠葛、无尽的爱恨情仇。而在禅法中,修十种不净观、身体三十二种成分、、食厌想,都具有强烈的厌离观,而达到出离...

    明法比丘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71050314.html
  • “菩提道次第”、“净业三福”和“九品往生”的对应关系

    无常、修行十善等基本人天乘 人天福(世善) 孝养父母, 奉事师长, 慈心不杀, 修十善业。 孝养父母,行世仁慈 中品下生 ...《菩提道次第广论》系宗喀巴大师根据阿底峡尊者所造《菩提道炬论》(又译作《菩提道次第明灯》提出三士道(下士道、中士道、上士道)的次第而组织的。“下士道”是指导行者增上善心:依止善知识及思维暇满人生,...

    释清净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60250151.html
  • 梭巴仁波切1995年北斋开示录

      无常   禅思无常及死亡,力量很大,尤其当我们的心,变得很懈怠,修行很困难,内心愈来愈远离佛法,失去激励的力量,生活变得散漫、无意义。在日常生活中,行住坐卧、工作等等,虽然有时也...这些都会干扰我们,使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发心不清净。一旦内心变得怯弱,激励自己修行的力量,转移到别的方向,那时无常的禅思,以及恶趣苦,连带业果,当做主要的归依。   我们往往不忆念佛法。即使忆念佛法...

    心月笔译

    |无常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9/0903034337.html
  • 当思时除佛法外余皆无益

    警醒自己,当思“今日我必死去,生命仅剩一日,当如何善度?世法皆无常,了无实义,唯有正法具真实义。因此,我应珍惜最后机会,摄取坚实。”   此处修习,非仅作意今日必死,而是以此为方便,生起两种正念:一、世法无实义之正念;二、唯正法有益之正念。《无常经》云:“共舍无常处,当行不死门。”《普贤警众偈》亦云:“大众,当勤精进,如救头燃,但无常,慎勿放逸。”从此等圣言中,可体会“”即是须发起取舍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

    ||无常|出离心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10/12/14594532371.html
  • 发心是修行的根本

    发现,许多人做了几十年,最后只增长了一大堆我执、我慢及对事业的贪着,并且陶醉其中。表面看来做了很多佛教事业,内在成就的心行,却与佛法了不相干。 所以,修行首先要以出离心为基础。时时无常、三恶道苦...目标的话,会越想越多,越想越气。最后,被开始的一点不快调动起极大嗔心。这也是观察修的成果,当然是负面的观察修。 正确的观察修,为无常、三恶道苦等等,以此激发出离心和向道之心。进而通过忆念一切如母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35876737.html
  • 八念修法

    良药,入禅定之捷径。   八、 有二种:一、自,命报尽而死者。二、他缘,遇恶缘而死者。时念人有此二种之法,由生以来,时常紧跟著身边,若是想刻意去避开,恐怕也是无处可躲藏,唯有学佛得以解脱...八种修持法门《大智度》论二十一谓:“佛弟子修行于闲静处或乃至山林旷野处,善修不净等之观修法门,逐渐感觉有厌患这个身体时,就会有忽生惊怖及作恶魔种种之恶事的行为。因此恼乱其心,忧惧转增,是故如来为说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082555862.html
  • 从《晚晴集》看弘一大师的生死观

    。”这里法师所强调的实为佛教实修体系中的法门[6]。法门的实质是教人活在当下,注意现前一,念念在自心上做功夫,行善弃恶,在此基础上以智慧看破念念缘起性空,能够了却现前每一,就是了生死。若在回到生物学意义上的死亡,能够控制当下的每一个心念,就具备控制有时刻的一的能力,必然能够控制自我的死亡。  其次,弘一法师明了修行的紧迫性。前文通过彻悟禅师法语“是日已过,命亦随减,一寸时光即一寸命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2073501.html
  • 生命伦理学 基督教与佛教——以“安乐”为例的比较研究

    对境的起修方法,大致有三类:……”  一、。“日常生活入手最直接办法就是‘’。是一个非常积极的概念,有两层意思,一是从个体入手思维;一是从他人的死亡现象入手观察死亡。同观自他之死亡就构成佛教法门的整体含义。”  二、临终帮助。“‘’等禅观法门的最终作用点就在于对临终一的驾御上。若自身力量不足以对抗临终时的业力牵引,外力的帮助在此刻是必不可少的。……类似的帮助和引导一方面是提升...

    陈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14152200.html
  • 济群法师:《道次第》修学的目标和重点

    即通常所说的人天乘,主要修学内容包括无常、三恶道苦、皈依三宝、深信业果。中士道,即通常所说的声闻乘,是以解脱为修行目标,主要修学内容为发出离心、轮回苦等。上士道,即通常所说的菩萨乘,是以无上佛果为修行目标,主要修学内容为发菩提心、行菩萨行等。 三士道中,又以解脱和无上菩提为佛法特有的修学目标。因为下士道的恶道苦是为了激发解脱之心。此外,得到人身也是为了获得一次修行机会,而不是以此为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21176084.html
  • 《道次第》修学漫谈

    无常、三恶道苦、皈依三宝、深信业果来完成人天乘的修行。中士道和上士道,也是同样的修学理路。   二   思维法义的作用,是帮助我们建立一种认识,形成一种观念。如思维暇满,是帮助我们认识暇满人身...落实,才能使修行走上正轨,次第进入下士道、中士道、上士道。   下士道的修学,主要是无常、三恶道苦。关于,论中提供了很多思考角度,使我们保持对死亡的警醒。具备这些认识后,我们还要借助思维使...

    济群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7275994941.html